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DL/T 596—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附录A
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1996-09-25批准 1997-01-01实施
前 言
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火昆明、冯复生、凌 愍、陈 英、曹荣江、白健群、樊 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
附 录 A
同步发电机和调相机定子绕组的交流试验电压、老化鉴定和硅钢片单位损耗
A1 交流电机全部更换定子绕组时的交流试验电压见表A1、表A2。
表 A1 不分瓣定子圈式线圈的试验电压 kV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线圈绝缘后,下线前 | — | 2.75Un+4.5 | 2.75Un +4.5 | 2.75Un +6.5 |
2 | 下线打槽楔后 | — | 2.5Un +2.5 | 2.5Un +2.5 | 2.5Un +4.5 |
3 | 并头、连接绝缘后 | 分相 | 2.25Un +2.0 | 2.25Un +2.0 | 2.25Un +4.0 |
4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2.0 Un +1.0 | 2.5Un n | 2.0Un +3.0 |
表 A2 不分瓣定子条式线圈的试验电压 kV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线圈绝缘后,下线前 | — | 2.75Un +4.5 | 2.75Un +4.5 | 2.75Un +6.5 |
2 | 下层线圈下线后 | — | 2.5Un +2.5 | 2.5Un +2.5 | 2.5Un +4.5 |
3 | 上层线圈下线后打完槽楔与下层线圈同试 | — | 2.5Un +1.5 | 2.5Un +1.5 | 2.5Un +4.0 |
4 | 焊好并头,装好连线,引线包好绝缘 | 分相 | 2.25Un +2.0 | 2.25Un +2.0 | 2.25Un +4.0 |
5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2.0Un +1.0 | 2.5Un | 2.0Un +3.0 |
A2 交流电机局部更换定子绕组时的交流试验电压见表A3、表A4。
表 A3 整台圈式线圈(在电厂修理)的试验电压 kV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拆除故障线圈后,留在槽中的老线圈 | — | 0.8(2.0Un+1.0) | 0.8(2.0Un +3.0) | 0.8(2.0Un +3.0) |
2 | 线圈下线前 | — | 2.75Un | 2.75 Un | 2.75Un+2.5 |
3 | 下线后打完槽楔 | — | 0.75×2.5Un | 0.75(2.5 Un +0.5) | 0.75(2.5Un +2.5) |
4 | 并头、连接绝缘后,定子完成 | 分相 | 0.75(2.0Un +1.0) | 0.75×2.5Un | 0.75(2.0Un +3.0) |
5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1.5Un | 1.5 Un | 1.5Un |
注:1.对于运行年久的电机,序号1,4,5项试验电压值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降低;
2.20kV电压等级可参照10.5~18kV电压等级的有关规定。
表 A4 整台条式线圈(在电厂修理)的试验电压 kV
序 号 | 试 验 阶 段 | 试验形式 | <10MW(MVA) | ≥10MW(MVA) | |
≥2 | 2~6 | 10.5~18 | |||
1 |
拆除故障线圈后,留在槽中的老线 圈 |
— | 0.8(2.0 Un +1.0) | 0.8(2.0 Un +3.0) | 0.8(2.0 Un +3.0) |
2 | 线圈下线前 | — | 2.75 Un | 2.75 Un | 2.75 Un +2.5 |
3 | 下层线圈下线后 | — | 0.75(2.5 Un +0.5) | 0.75(2.5 Un +1.0) | 0.75(2.5 Un +2.0) |
4 | 上层线圈下线后,打完槽楔与下层线圈同试 | — | 0.75×2.5 Un | 0.75(2.5Un +0.5) | 0.75(2.5 Un +1.0) |
5 | 焊好并头,装好接线,引线包好绝缘,定子完成 | 分相 | 0.75(2.0Un +1.0) | 0.75×2.5 Un | 0.75(2.0 Un +3.0) |
6 | 电机装配后 | 分相 | 1.5Un | 1.5 Un | 1.5 Un |
注:1.对于运行年久的电机,试验电压值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降低;
2.20kV电压等级可参照10.5~18kV电压等级的有关规定。
A3 同步发电机转子绕组全部更换绝缘时的交流试验电压按制造厂规定。
A4 同步发电机、调相机定子绕组沥青云母和烘卷云母绝缘老化鉴定试验项目和要求见表A5。
表 A5 同步发电机、调相机定子绕组沥青云母和烘卷云母绝缘老化鉴定试验项目和要求
序号 | 项 目 | 要 求 | 说 明 | ||||
1 | 整相绕组(或分支)及单根线棒的tgδ增量(Δtgδ) | 1)整相绕组(或分支)的Δtgδ值不大于下列值: |
1)在绝缘不受潮的状态下进行试验 2)槽外测量单根线棒tgδ时,线棒两端应加屏蔽环 3)可在环境温度下试验 |
||||
定子电压等级 kV |
Δtgδ % |
||||||
6 | 6.5 | ||||||
10 | 6.5 | ||||||
Δtgδ(%)值指额定电压下和起始游离电压下tgδ(%)之差值。对于6kV及10kV电压等级,起始游离电压分别取3kV和4kV 2)定子电压为6kV和10kV的单根线棒在两个不同电压下的Δtgδ(%)值不大于下列值: |
|||||||
1.5Un和0.5Un | 相邻0.2Un电压间隔 | 0.8Un和0.2Un | |||||
11 | 2.5 | 3.5 | |||||
凡现场条件具备者,最高试验电压可选择1.5Un;否则也可选择(0.8~1.0)Un。相邻0.2Un电压间隔值,即指1.0Un和0.8Un、0.8Un和0.6Un,0.6Un和0.4Un、0.4Un和0.2Un | |||||||
2 | 整相绕组(或分支)及单根线棒的第二电流增加率ΔI(%) |
1)整相绕组(或分支)Pi2在额定电压Un以内明显出现者(电流增加倾向倍数m2>1.6),属于有老化特征。绝缘良好者,Pi2不出现或在Un以上不明显出现 2)单根线棒实测或由Pi2预测的平均击穿电压,不小于(2.5~3)Un 3)整相绕组电流增加率不大于下列值: |
1)在绝缘不受潮的状态下进行试验 2)按下图作出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 3)电流增加率 ![]() 式中 I—在Un下的实际电容电流; I0—在Un下I=f(U)曲线中按线性关系求得的电容电流 4)电流增加倾向倍数 m2=tgθ2/tgθ0 式中 tgθ2—I=f(U)特性曲线出现Pi2点之斜率; tgθ0—I=f(U)特性曲线中出现Pi1点以下之斜率 |
||||
定子电压等级 kV |
6 | 10 | |||||
试验电压 kV |
6 | 10 | |||||
额定电压下电流增加率 % |
8.5 | 12 | |||||
3 | 整相绕组(或分支)及单根线棒之局部放电量 | 1)整相绕组(或分支)之局部放电量不大于下列值: | |||||
定子电压等级 kV |
6 | 10 | |||||
最高试验电压 kV |
6 | 10 | |||||
局部放电试验电压 kV |
4 | 6 | |||||
最大放电量 C |
1.5×10-8 | 1.5×10-8 | |||||
2)单根线棒参照整相绕组要求执行 | |||||||
4 | 整相绕组(或分支)交、直流耐压试验 | 应符合表1中序号3、4有关规定 |
注:1.进行绝缘老化鉴定时,应对发电机的过负荷及超温运行时间、历次事故原因及处理情况、历次检修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试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绝缘运行状况作出评定。
2.当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老化程度达到如下各项状况时,应考虑处理或更换绝缘,其采用方式包括局部绝缘处理、局部绝缘更换及全部线棒更换。
a)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0年(对于沥青云母和烘卷云母绝缘为20年),制造工艺不良者,可以适当提前;
b)运行中或预防性试验中,多次发生绝缘击穿事故;
c)外观和解剖检查时,发现绝缘严重分层发空、固化不良、失去整体性、局部放电严重及股间绝缘破坏等老化现象;
d)鉴定试验结果与历次试验结果相比,出现异常并超出表中规定。
3.鉴定试验时,应首先做整相绕组绝缘试验,一般可在停机后热状态下进行,若运行或试验中出现绝缘击穿,同时整相绕组试验不合格者,应做单根线棒的抽样试验,抽样部位以上层线棒为主,并考虑不同电位下运行的线棒,抽样量不作规定。
A5 同步发电机、调相机定子绕组环氧粉云母绝缘老化鉴定试验见DL/T492。
A6 硅钢片的单位损耗见表A6。
表 A6 硅钢片的单位损耗
硅钢片品种 | 代 号 |
厚 度 mm |
单位损耗 W/kg | ||
1T下 | 1.5T下 | ||||
热轧硅钢片 | D21 | 0.5 | 2.5 | 6.1 | |
D22 | 0.5 | 2.2 | 5.3 | ||
D23 | 0.5 | 2.1 | 5.1 | ||
D32 | 0.5 | 1.8 | 4.0 | ||
D32 | 0.35 | 1.4 | 3.2 | ||
D41 | 0.5 | 1.6 | 3.6 | ||
D42 | 0.5 | 1.35 | 3.15 | ||
D43 | 0.5 | 1.2 | 2.90 | ||
D42 | 0.35 | 1.15 | 2.80 | ||
D43 | 0.35 | 1.05 | 2.50 | ||
冷轧硅钢片 | 无取向 | W21 | 0.5 | 2.3 | 5.3 |
W22 | 0.5 | 2.0 | 4.7 | ||
W32 | 0.5 | 1.6 | 3.6 | ||
W33 | 0.5 | 1.4 | 3.3 | ||
W32 | 0.35 | 1.25 | 3.1 | ||
W33 | 0.35 | 1.05 | 2.7 | ||
单取向 | Q3 | 0.35 | 0.7 | 1.6 | |
Q4 | 0.35 | 0.6 | 1.4 | ||
Q5 | 0.35 | 0.55 | 1.2 | ||
Q6 | 0.35 | 0.44 | 1.1 |